首页

china女王黄金在线播放

时间:2025-05-29 23:51:16 作者:文化中国行丨传统佳节邂逅国潮风 激发“端午经济”新活力 浏览量:38013

  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。近期,随着端午假期临近,民俗体验游热度攀升,国潮风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尚。赛龙舟、包粽子、挂艾草、赏古乐……各地文旅场景不断推陈出新,热气腾腾的“端午经济”成为消费活力升级的缩影。

 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。如今,端午习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生命力,点燃了民众的消费热情。据旅行平台数据显示,与去年相比,端午民俗体验游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50%,文博游、非遗游、古镇游成为游客出行首选。

  以传统佳节为契机,多地因地制宜,深挖本地传统文化底蕴,推出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,文化游成为拉动旅游市场增长的新热点。

  河面上,锣鼓声、击水声不绝于耳;在岸边,加油声、呐喊声此起彼伏……近几年,蕴含传统文化又凸显竞技魅力的赛龙舟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。端午节前后,各地龙舟大赛接连开桨,越来越多人希望前去“打卡”,体验“百舸争先”的乐趣。

  广东佛山“叠滘赛龙舟”是不少游客最期待的端午节活动之一。据旅行平台数据显示,今年端午假期,佛山整体旅游预订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67%,酒店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45%,机票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10%,屈原故里湖南汨罗旅游预订订单量也同比去年增长85%。以节为“媒”,各地将“龙舟经济”与旅游业相结合,进一步推动龙舟文化的传承,打造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新名片。

  “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,端午节正是人们“味蕾寻鲜”的好时机。粽子消费市场近日热闹非凡,青稞粽、海鲜粽、红烧五花肉粽、紫糯栗蓉粽……口味升级、跨界“上新”,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,也承载着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珍视和幸福滋味的追求。

  今年的“国潮”味远不止有粽香。购物平台上,南瓜、荷花、元宝等小巧玲珑的各式香囊琳琅满目,艾草搭配黄金球、祈福卡片制成的艾草花束令人眼前一亮。传统工艺品也与现代时尚交融,打造出独特的“国潮端午”氛围。

  非遗市集也是端午假期的好去处。今年端午节恰逢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,亲子出游比例大幅攀升,端午非遗体验成为家庭旅行的热门之选。包粽子、做香囊、学古画,观看精彩非遗演出,聆听古韵音乐会,穿着汉服沉浸式游览古镇……多彩活动汇集成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市集、游园会,召集游客端午“拾趣”。

  端午假期,入境游热度继续攀升,来中国体验民俗文化被许多海外游客列入旅游清单,国潮文创、非遗体验备受关注和喜爱。随着“即买即退”与入境免签、入境便利化支付等方面的政策叠加,今年端午假期入境游酒店搜索热度超一倍,再次凸显“China Travel”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。

  近年来,“文化大餐”日益丰盛,国潮消费持续火热。“传统民俗正在成为游客旅程中的亮丽风景线。”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,文旅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文化体验新场景,“诗与远方”越来越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以端午节为契机,多地将传统民俗有机融入公园、美术馆、古镇等新空间,传统文化、国风古韵被重新激活、演绎,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同时,也将有效推动“端午经济”释放消费活力。(人民网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上半年中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24.1亿人次

第三,完善全球贸易治理,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。要继续推进世界贸易组织改革,反对保护主义,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、人为割裂全球市场,避免以绿色低碳为名、行保护主义之实,合作构建更具平等性、包容性和建设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。

2024CFC国民体能赛巡回赛·上海杨浦站收官

决赛中,BLG首局展现了良好的状态,迅速先下一城。T1在第二局还以颜色,将比分扳成1:1。关键的第三局比赛,BLG顶住压力,以近乎碾压之势获胜,率先来到赛点。第四局比赛,局面出现本场决赛前所未有的胶着,最终T1笑到最后。比赛进入决胜局,T1的运营更加老道,逐渐建立领先优势,最终拿下胜利。T1中单选手Faker(李相赫)获得个人第五个S赛冠军,并又一次加冕S赛FMVP。

(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)宁夏中卫何以“算”出未来?

2024北京文化论坛即将开幕,法国国际问题专家、中欧论坛创始人、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(David Gosset)将再度出席这一聚焦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论坛。作为观察研究中国多年的欧洲学者,高大伟近日在上海接受“东西问”独家专访,对如何“立体”地认识中国、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,以及中国以开放促复兴的内在逻辑等予以阐述。

【央视快评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、融入血液

本次大赛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骑手,其中包括李振强、梁锐基、李耀峰、张兴嘉这4位参加过东京奥运会的选手,他们的到来将为武汉地区马术爱好者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竞技盛宴。

全国158名业余围棋高手齐聚河北深州对决

而在敦煌莫高窟,一代代守窟人坚守大漠、甘于奉献、勇于担当、开拓进取,潜心保护文物、研究敦煌学、弘扬敦煌文化,不仅让文物的病害得到了有效的、科学的治理,数字化保护工作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